新加坡最近在生娃这件事上股票配资比例,给了一个足够炸裂的刺激。
从本周三起,只要家里敢冲进“三娃起步”赛道,就能直接拿到一笔政府派发的生活抵扣券。每个第三胎及以后的孩子,在1岁到6岁之间,自动获得1000新元,大约5300人民币。
这钱不是申请来的,而是直接打进账户
。没有排队,没有填表,甚至不用去政府部门跑腿,只要打开LifeSG App,就能看到余额显示在那里,跟查支付宝红包差不多。
抵扣券能干嘛?几乎覆盖日常所有开销。买奶粉,买药,看病,交水电费,超市扫货,甚至乘车都能刷。
这笔钱还有时效,12个月内必须用掉,用了还想用。特别是三娃以上家庭,奶粉和纸尿裤加上学费和医疗费,就是个吞钱无底洞。5300块的抵扣,对很多父母来说真的像一场及时雨。
展开剩余81%只是生活补助还不止这一项。
从第三个娃起,新加坡政府额外给5000新元的医疗补助
。孩子看病不慌,买药不紧张。而计划在2025年2月18日以后出生的孩子,还能再叠加一个5000新元的CDA First Step Grant,相当于学前教育的启动资金。
简单算一下,如果是第三个孩子并且在2025年2月18日之后出生,那政府直接给到的现金和补助,已经接近1.13万新元。
这就像游戏里的开局送装备。第一娃是新手教程,第二娃算是真正开局到了,第三娃直接进入隐藏副本模式,还外加了一整套神装。
在应用场景上,政府也想得很细,所有补贴直接进入儿童发展账户(CDA)。这笔钱可以和父母自己的消费账户绑定,然后在限定范围内消费,等于是给孩子开了一个专属的“吃喝玩乐一卡通”。
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也很直接,他在宣布政策时说:“孩子越多,花钱越多,父母也就越焦虑,所以我们来帮忙分担。”换句话说就是,
“生三娃,你花的我帮你垫一半”
。
从政策逻辑看,这并不是政府的一时兴起。过去几年,新加坡的生活成本不断上涨,年轻人一提到生娃就皱眉。尤其是房价、教育、医疗、日常消费的综合压力,让很多家庭连两个孩子都不敢考虑。
新加坡的生育率已经低到了全球警戒的水位
,2022年每名育龄女性平均生育子女只有1.05个,连替代生育水平的二分之一都不到。对一个只有约57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,这几乎就是人口下滑的预告。
而人口下滑直接影响经济竞争力和社会活力,这在邻近的日本、韩国已经是现实案例。所以新加坡政府直接选择了最硬的激励办法,撒钱。
不过,这项政策在民间的反应并不完全是一边倒的叫好。
有人觉得5300块真的能缓解一定的经济压力,尤其是一家三娃,日常开销高到“钱包天天痛哭”的父母。这笔钱直接转化成奶粉、尿布甚至学费支出,压力能小不少。
也有人直接调侃,“这听起来很香,但前提是你先得有三个娃。对于单身的人来说,这就跟游戏活动写着‘仅限满级玩家参与’一样,看着热闹,进不去场”。
还有爸妈算了一笔账,三倍尿布,三倍幼儿园学费,三倍日常开销,再加三倍吵闹值,5300块只是杯水车薪。这任务根本不是普通玩家能接的,而是专门留给“勇士”的限定挑战。
段子手总结得更狠:“新加坡版三胎政策,其实就是官方在喊,‘来吧勇士,谁敢冲三娃,我就敢送钱!’”
从理性角度看,这个计划的设计确实有针对性。日常生活有消费券,医疗有专项补助,学前教育有启动基金,基本覆盖了养娃过程中的三大支出板块。
在财政上,这是支出,但政府看到的回报是在未来十几二十年里保住劳动人口,避免经济陷入“老龄化陷阱”。
这种做法和东亚其他国家比算是更直接的。韩国也撒钱鼓励生育,但户籍政策和职场压力让很多女性依然不敢生,日本在育儿基础设施上下了功夫,但补贴力度相比还是温和。新加坡干脆一点,一次性直接多项补助到位,不用申请,不用排队,自动到账,使用灵活。
不过,多数分析人士也看得清,哪怕叠加到一万多新元,这笔钱对长期的生育观念改变有限。毕竟真正让年轻人难以决定生三娃的,不只是账面上的成本,还有时间精力和生活质量的牺牲。
这也是为什么政策公布后,网络上既有“终于松口气”的父母,也有“我看热闹”的青年。
新加坡这次相当于把养娃的门票部分买单,但是否进场,还是要每个家庭自己决定
。
现在,三娃家庭的LifeSG账户已经陆续到账,父母们用扫码的方式买奶粉、交水电费,等于是自由使用官方发的真金白银。
黄循财的那句“我们来帮忙分担”,暂时算是落到了实处。
秋季图文激励计划股票配资比例
发布于:上海市